热点信息 Focus
党建工作

我愿做一名抗击新冠肺炎的勇士

作者:admin 时间:2020-04-13 10:37  浏览:

   
                                                                                    她在春天静静离去
                                                                      ——追忆山东援鄂医疗队员张静静
 

        作为山东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张静静见证了湖北疫情肆虐的冬天,却再也无法兑现和患者春天的约定——待到明年杜鹃花开,再回黄冈感受春暖花开。



        从请缨驰援武汉那一刻起,张静静曾形容自己和同事们“决绝又有一些牵挂”。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作为山东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这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科主管护师身处除武汉外疫情最严重的黄冈近两个月,亲历了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从无到有直至患者清零的全过程。



      凯旋时,张静静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疫情肆虐的冬天,却再也无法兑现重回黄冈感受春暖花开的诺言。



     4月5日7时,在解除隔离即将与亲人团聚时,张静静突发心脏骤停,经全力抢救无效,于4月6日18时58分去世,生命定格在33岁。






                                                                    “我愿做一名抗击新冠肺炎的勇士”






       1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湖北疫情紧迫。自愿“请战书”上,留下了张静静和5位同事的红色手印和签名,一句句“请战”誓言令人动容:“在此危难和关键时刻,我们决定投入抗击疫情最前线。我们将全力以赴、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用高尚的医德、精湛过硬的技术,与千千万万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形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



       毅然奔赴一线的身后,是家人义无反顾的支持。当时正值张静静的丈夫在非洲塞拉利昂参加援非项目,得知妻子报名的消息后,他立刻给妻子写来家书鼓劲,同时表示他可以提前回国,让妻子安心工作,并再三叮嘱妻子保护好自己,平安归来。



      “民族大义面前,舍小家、顾大家,你诠释着大爱无疆!远在大洋彼岸的我虽有万分的担心和不舍,但更多的是为自己拥有如此大爱的妻子而自豪!”



       号令急响,脚步匆匆。1月26日深夜两点半,山东医疗队抵达武汉,随后被分配在黄冈市。因当地缺乏防护物资,张静静和同事只带了简单的换洗衣物,行李箱里被防护用品塞得满满当当。



       到达第三天,考虑到长发更易出汗、藏匿病毒,而且不方便穿防护服,张静静索性把一头秀发剪成了寸头。“现阶段,在爱美的女孩们眼里,尽快扼制疫情比秀丽的长发更重要。作出这个决定,我不后悔。”她在手记中写道。



       当时的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医疗条件十分简陋。“我们要接管的是一个临时医院,从2003年之后再也没有投入使用过,ICU也是临时的办公场所改建的,没有中心供氧,没有压缩机,14张床位,只有20名护士。”和张静静同批的同事郭丙秀在手记中这样描述。



       一切从零开始。张静静和同事一道,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逐渐划分出规范的隔离区域、医患通道,制订规范的工作流程。



       在一线奋战过程中,张静静萌生了入党的想法,并愈加坚定。她在入党申请书中回忆:“临出征前,父亲给我讲了很多共产党员的光荣事迹。父亲说,孩子,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前线一定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要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为了医务工作者的荣誉,我愿做一名抗击新冠肺炎战场上的勇士。”张静静语气坚定。






                                                      “患者竖起大拇指的那一刻,原谅我没忍住泪水”






        历数在黄冈的日日夜夜,张静静倾尽所能为患者着想,始终不曾懈怠。



       临床工作实战中,张静静发现因方言差异,山东医疗队和当地患者存在沟通障碍,她制作了护患沟通本,内含和患者交流较多的简易问答,语言不通时,医护人员拿出护患沟通本,患者一看便知。



       有患者必须使用吸入装置“舒利迭”,但该装置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需要患者对吸入方法熟练掌握。以前在医院里,张静静都给患者演示,但现在身着厚厚的防护服,根本无法演示。张静静很快把使用吸入装置的视频二维码介绍到病房,供患者扫描、学习。



       在病房里,张静静和同事负责的不仅有患者的治疗护理,还有饮食起居。除了药物治疗,病房一角还被设为“爱心加油站”,放着水果、牛奶、纸尿裤及生活用品,张静静和同事希望患者可以增加营养、提高免疫,早日康复。



        疫情在慢慢好转。2月4日,张静静在一线坚守的第11天,好消息终于传来,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张静静在手记中记录下那一刻激动难忍的泪水:“和年幼的孩子分离,我没哭;没能陪父母吃上团圆饭,我没哭;战场上累到颈椎病复发,我没哭;条件艰苦,没桌子用手端着吃饭,我没哭;一早晨抽30个患者的血,我没哭;为卧床的患者翻身换纸尿裤,我没哭;一天下来,脸上被口罩勒出压痕、压疮,我没哭;从隔离病房出来,全身衣服湿透,往下滴水,我没哭……”



       她接着写道:“但是当被患者集体点赞,当患者竖起大拇指的那一刻,原谅我没忍住,泪流满面;当看到患者治愈出院,与我们挥手告别,原谅我没忍住自己的眼泪。”



       在张静静眼中,“我们最渴望的,就是患者的平安,我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患者痊愈出院”。



      身处疫情一线,每天神经紧绷,张静静以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感动着患者,同时也收获着来自患者的感动。



        给一位50多岁的阿姨抽血时,由于血管不好找,张静静凑近看了又看,想尽量一次成功,避免增加阿姨的痛苦。突然,她听到阿姨说:“孩子,别离我太近,你们这么年轻,从山东老远到我们黄冈来,我不想把病传给你。”张静静感动之余,为阿姨举了不少患者病愈出院的例子,给了阿姨更多信心。



     “凌晨4点,当看到你们还在,我心里无比踏实。你们是暗夜中的一束光,帮我们找到归岸的路。”一名住院时间最长的患者从刚入院时的恐惧到逐渐康复,他感激张静静给了自己重生的希望。



      2月15日,张静静到黄冈的第22天,随着治愈患者日益增多,她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终于睡了到黄冈后最好的一觉。



      这一天的手记中,她记下了一幅幅画面:患者出院时明媚的笑脸;患者发来的太多的感谢信息;退伍军人出院时敬的标准军礼——这些给了张静静更多信心。



      “我可能一辈子也忘不了,在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有个女孩叫张静静。”不只一位患者这样说。






                                                    待到明年花开,盼能再回黄冈






      3月21日,张静静和同事终于踏上归途。此时,黄冈新冠肺炎患者清零,这名白衣战士真正凯旋了。



       此时,张静静发现,再像当初来时一样悄悄地返回已经不可能了。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已成为她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



      临行前,昔日一位患者阿姨不只一次前来看望;在车队去机场的路上,群众自发送行的队伍一次次让人泪目。



       “马路两旁、居民楼上无数的欢送横幅,‘春风十里,只为送你’‘谢谢您为我们负重前行,谢谢您曾为黄冈拼过命’‘我未谋您面,但是记得您’,黄冈市民拿出最高的礼节欢送我们,人群中还有咿呀学语的孩童,由父亲举到头顶,对我们说:‘齐鲁大爱,铭记终生,感谢山东,感恩有你’。”张静静在手记中描述。



        令张静静印象深刻的还有小学生为医生护士叔叔阿姨画的画,他们希望长大后也要做这样的人,“能把正能量带给黄冈少年,我觉得两个月的困难、艰苦意义非凡”。



        临行前,张静静和同事收到了很多煮熟的鸡蛋。按照黄冈当地的风俗,鸡蛋送给最亲的人。“这是一群多么可爱的人,我们对黄冈的帮助如果是滴水之恩,他们回报给我们的是涌泉之数,况且,杏林门下,救死扶伤,责无旁贷。”



        张静静的抗疫一线手记,生动体现着这名80后年轻人的担当:“我们扎根于这个伟大的国度,无畏一切考验的淬炼,因为这是我们的梦想之地。哪怕荆棘仍在,依然通向山顶,值得我们不停脚步,值得我们咬牙坚持。”



        践行以青春护佑中华的誓言后,张静静却没有让翘首期盼的家人等来自己的平安归来。



        张静静曾和患者约好,待到明年杜鹃花开,一定再回黄冈感受春暖花开。而今,距离济南数百公里外的那个家再也等不到一名战士的归来。




                                                                                        用生命为救援护航
                                                                     ——追记倒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志愿者戴胜伟
                                       
 



                                                                       戴胜伟(左)在工作中(资料照片)



        3月31日是内蒙古援汉医疗队光荣凯旋的日子,在武汉市硚口区汉江湾体育公园送行仪式现场,内蒙古医疗队领队张析哲哽咽了:“今天在送行的队伍中,少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此刻,我们都怀念戴胜伟同志。”听到这儿,在场的硚口医疗队员和志愿者全都红了眼圈,全体与会人员一起为戴胜伟默哀、致敬。



        戴胜伟是武汉市第十七中学副校长,今年2月主动请缨加入援汉医疗队志愿服务团队,驻守江汉北路如家酒店接待内蒙古援汉医疗队,全程服务医疗队衣食住行。3月30日下午3时许,戴胜伟不幸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牺牲,年仅51岁。



       2月18日戴胜伟进驻宾馆时,妻子在日志里写道:“他是我们家的顶梁柱,我真心不想让他去,可太多的人都在为武汉好起来而付出着,我们也要尽力……他不让我送,我只有在窗户那里望着他远去,愿所有人一切安好,等你回来。”考虑到戴胜伟年龄偏大且身体状况不太好,接到他的“请战”申请,组织曾提醒他慎重决定,他说:“我是党员干部,又一直分管后勤服务,这个工作还是我合适些。”上级最终同意了。



       2月初的武汉,无论是物资还是人员都很紧缺,为了将60余人的内蒙古医疗队后勤保障做好,戴胜伟事无巨细,集宾馆前台、服务员、保洁员、交通调度员、搬运工于一身,全天候贴身服务。



       每天清晨6时,他就在宾馆门口等着,生怕早餐来晚了耽误医生们上班。当热腾腾的早餐在取餐台上摆放整齐后,他就在走廊上中气十足地吆喝:“同志们,早餐到啦!”这句话就像闹钟一般,每天准时在楼梯口响起。回忆至此,医疗队员萨仁托娅忍不住哽咽起来。



       为保证医院24小时救治,医护人员分班轮换,除了早上按时发车的大客车,其他时间都要戴胜伟来调配志愿服务车辆。宾馆只有3台志愿服务小车,要保证医护人员随来随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的手机如服务热线一般24小时开机,微信群里的动态不停,尽管需求各不相同,但是戴胜伟总能安排得井井有条。



       为做好卫生,宾馆安排每天早上、下午各进行一次消毒清洁作业。宾馆服务人手不够,戴胜伟就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干。喷洒、拖扫,每级台阶、每个角落都认真清理。尽管每天忙得大汗淋漓,但在消毒清洁完毕后,他绝不会忘记给医护人员添加回宾馆要使用的酒精消毒液,及时更换鞋底消毒水。



       每天中午等医护人员全部就餐完毕后,他才吃饭,这时往往都已午后1点钟。午饭时,戴胜伟经常是一边扒着饭菜,一边盯着微信群动态。医护人员什么时间要用车,哪些人几点下班要回来,他要确保无缝衔接、即来即走。有时车实在安排不过来了,在等车的空隙,他会跟队员们热情地拉拉家常,讲讲武汉的民俗、趣事,叮嘱队员们注意休息、保重身体。听说戴胜伟的女儿是一名“90后”,时间长了,许多“90后”医护人员都亲切地称他为“戴阿爸”。



        3月31日,内蒙古医疗队将踏上凯旋之路。3月30日下午3时许,当戴胜伟正在筹备欢送工作事宜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在抗疫一线战斗岗位上。



       惊闻噩耗,内蒙古医疗队的队员们泣不成声。临行前,他们写下这样的文字,来怀念这位好战友:“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您用日夜付出换来了内蒙古医疗队全体队员由衷的尊敬,您用心血谱写后勤服务工作的赞歌。您故去了吗?不,您依然在我们中间。”



转载自: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