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加社会阅历,锻炼自身综合素质,今年夏天武汉文理学院智能制造与无损检测学院2024级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学生申秉轩,在某大型钢材厂的切割车间里,用1500℃的焊枪与钢铁对话,在飞溅的焊花中书写着新时代大学生的实践答卷。这场持续45天的社会实践,不仅让他掌握了等离子切割、氩弧焊等核心技术,更在产教融合的实践中完成了从课堂到车间的认知跨越。
初入车间时,申秉轩对眼前的一切感到既新鲜又陌生。尽管在视频中看过管材切割与焊接,但面对直径从20mm到300mm不等的各类管材,他仍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在切割工位,他第一次操作数控切割机时,因参数设置不当导致管材边缘出现熔渣。张工没有直接批评,而是递给他一本记录着生产数据的笔记本:机器是死的,但材料是活的。经过两周的摸索,他总结出三看两调法——看材质、看环境、看设备,调速度、调气压,最终将切割合格率从85%提升至99.2%。
焊接工位更是一场心理战。第一次拿起焊枪时,申秉轩的手不住颤抖,焊缝像蚯蚓般歪歪扭扭。带教师傅鼓励他:别怕烧坏材料,每一道丑焊缝都是你的老师。他利用午休时间反复练习,甚至用废料在车间角落搭起练习台。现在,他不仅能稳定焊出笔直的焊缝,还能又快又好的完成既定任务。
最让他触动的是车间里的工匠精神。50岁的张工能通过声音判断切割机状态,李工焊接的管材在X光检测中从未出现缺陷。申秉轩在实践报告中写道:以前觉得汽车智能技术就是搞编程,现在仿佛明白,没有扎实的材料加工基础,智能装备就是空中楼阁。
实践结束时,申秉轩谈到:今年夏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切割的不是钢管,是理论与实践的壁垒;焊接的不是金属,是知识与产业的纽带。他的故事,正是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缩影——在产教融合的熔炉中,用汗水与智慧锻造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钢筋铁骨。